资讯中心

News Center

新闻

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正文

三方合力拯救无处安放的垃圾

2014-07-30 11:38:07

拿什么拯救无处安放的垃圾?关键是形成三方合力(王元珞发表于《经贸实践》杂志)

近期,《经贸实践》杂志刊文聚焦“垃圾围城”应对问题,提出:拿什么拯救无处安放的垃圾?集团总经理王元珞署名发表观点:关键是形成三方合力。

早在12世纪,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朱熹就提出了“天无弃物”的观点。近二、三十年来,环境问题日益突出、资源日益短缺,处置固体废物并把它转化为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,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。让垃圾“变废为宝”,成为新的能源,通过先进技术焚烧、转化,是一条较为符合“减量化、无害化、资源化”标准的途径。

本该是个朝阳产业,可怎么就成了人人喊打的“过街老鼠”了呢?“垃圾焚烧”走进社会舆论的误区,关键在于在此中没有形成以政府、企业、百姓为三角的稳定关系。

“三化”的最优选择

先用数据告诉你一些事实。近十年来,城镇居民的垃圾生产量正以10%的速度快速增长,以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区为例,为了消化这些日益增长的垃圾,填埋场已填高达百米,还有5-6年就将达到饱和,杭州已无法再找到合适的垃圾填埋土地。而国外研究表明,1吨垃圾露天焚烧或在填埋场自燃排放的有害气体和二恶英量,远远高于同等垃圾经过现代化焚烧排放水平。来自德国的研究显示,当垃圾被运往焚烧厂时,二恶英单位含量就已达50纳克,生活垃圾经过焚烧后,垃圾中原有二恶英得到有效分解,向空气排放的二恶英只相当于原有含量的1%。

由此表明,“垃圾围城”已经不容忽视,综合传统垃圾处理的优劣性比较,同时根据垃圾处理“减量化、无害化、资源化”的“三化”标准,“垃圾焚烧”或是最优选择。

垃圾从产生开始,就是一种污染,对于它的处理,就是要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。

不得不承认,垃圾焚烧仍然有它的缺陷所在,如就国情而言,我国垃圾分类的普及和实施还不尽人意。但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发展近二十年,已经逐步形成适合于我国垃圾处理的成熟型技术。眼下,国际上对于二恶英排放指标最为严格的是欧盟制定的0.1ngTEQ/Nm3标准。而我们的技术水平不仅要求达到欧盟标准,甚至向更高标准趋零排放方向努力。 

“邻避效应”折射三方矛盾

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:只要哪里有垃圾处理项目,哪里就会有民众反对。谁都希望“垃圾围城”现象得到解决,但谁都不愿意将垃圾处理项目建在自家周围。建立垃圾处理项目,解决日益凸显的“垃圾围城”难题,是民心工程、惠民工程,缘何得不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?从公众角度看待此问题,“邻避效应”是反对项目的主要考虑,都希望垃圾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理,但都不希望垃圾厂建在自家门口。导致的结果是,政府的“民心工程”从民心出发,却没有抵达民心。

“邻避效应”不断出现,还有一个原因,即一些民众对环境监管缺少信心。即便上马项目已通过环评,但人们还是担心企业未必完全按照要求去做。这种担心并非多余。倘若项目企业为自身小利益而牺牲环境,受害的还是当地民众。
 因此,“邻避效应”不是某一群个体的心理体现,而是政府、企业、百姓三方关系存在矛盾的折射。

形成稳定的“三角”关系

先看新加坡的案例。位于 “花园城市”新加坡本岛西南的裕廊岛,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炼化产业中心,但在新加坡,很少发生对该项目的抗议。其中,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新加坡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严格标准。对于大型工业项目的启动,环保部门会在项目设计时加以控制,贯穿开发、运行的每个环节。此外,新加坡政府和普通民众之间沟通管道的畅通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“邻避效应”的顾虑。

在“垃圾焚烧”的博弈中,政府、企业、百姓三者关系相互依存,也相互制约,关键是形成三方合力。其中,企业的自律性是维持三者关系稳定的首要条件。还有什么是比周边的老百姓看着干净的烟囱、环境良好地企业更有说服力的?

政府合理科学的规划,以及及时到位的监管措施是维持“三角”稳定的一剂强心针。而老百姓不能只做垃圾的“生产者”,更应成为垃圾处理的主力军,对“垃圾焚烧”多一些理解,从源头上认真做好垃圾分类。

只有三方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,才能真正解决眼下迫在眉睫的“垃圾围城”难题,真正推动垃圾产业科学、稳定发展。
(作者系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协会会长)